顯示包含「自閉症的文章」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自閉症的文章」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月15日星期二

自閉症與科技血統

原文來自:科學人雜誌

自閉症與科技血統


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小孩可能不只遺傳到聰明才智的基因,也可能先天容易罹患自閉症。

撰文/巴龍科恩(Simon Baron-Cohen)

翻譯/林雅玲

重點提要

■美國加州矽谷和其他「科技通」社群的自閉症盛行率特別高,這個趨勢可能反應出自閉症的致病基因和技術才能的基因之間的關聯。

■當兩個有科技頭腦的人結合,他們的小孩可能會遺傳到有用的認知技巧基因,也可能得到發展自閉症的基因。

■此外,子宮裡高濃度的睪固酮,也可能和發展出科技頭腦與自閉症有關。

1997年,我和同事惠賴特(Sally Wheelwright)進行了一項研究,對象是近2000個英國家庭,其中一半的家庭至少有一名自閉症小孩,這是一種發育疾病,患者在與人溝通和互動時有障礙,而且表現出強迫行為;其餘家庭的小孩不患有自閉症,而是診斷出有妥瑞氏症、唐氏症或語言發展遲緩。我們問了每個家庭的父母一個簡單的問題:「他們的職業是什麼?」其中很多母親是家庭主婦,所以我們無法取得有效資料,但是來自父親的結果令人注目:自閉症小孩的父親有12.5%是工程師,非自閉症小孩的父親則只有5%。

同樣的,自閉症小孩的祖父有21.2%是工程師,而非自閉症小孩的祖父只有2.5%。這個趨勢出現於雙親家庭,自閉症小孩的外公也有很高的比例是工程師,而自閉症小孩的母親也傾向和父親是工程師的男性結婚......

2013年1月6日星期日

別對他們放棄 ── 漫談自閉症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32477#ixzz2GVGobkvd 別對他們放棄──漫談自閉症 2012/12/27 【內容摘自《我看世界的方法跟你不一樣:給自閉症家庭的實用指南》,作者天寶‧ 葛蘭汀Temple Grandin/譯者廖婉如,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的話:寫給對自閉症認識不多的讀者 自閉症是發展性障礙,通常會在幼兒時期被診斷出來。它本質上是腦神經出了問 題,影響了大腦四個主要區域的功能運作:語言/溝通、社交技巧、感覺系統和行 為。自閉症的成因依然是個謎。目前的研究指出,這類的障礙可以再細分成不同的 子群,端看是由基因引起,環境侵害使然,或兩者皆有。 每個自閉症患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各有各的長才和挑戰。沒有哪兩個的嚴重程度一 樣,或表現出相同特徵。這是一種「光譜式的」障礙,各種的個別診斷一概統稱為 自閉症類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這個光譜上的個體從無法口語、可能產生傷害自己的行為以及智障的嚴重挑戰,到 高功能的(所謂的亞斯伯格症候群)、具有高超智力、口語表達能力良好,但卻明 顯缺乏社交技巧、不太能從他人觀點看待事情的都有。在修訂中的DSM(精神疾病 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標準裡,也就是醫界的診斷「聖經」,即將把亞斯伯格症候 群從自閉症裡刪除,並把各種自閉症標籤合併在「自閉症類疾患」這個統稱之下。 自閉症的比率目前是每一百個新生兒會出現一個(根據二○○九年疾病控制中心的統 計),而且這比率持續以令人擔憂的速度升高。每二十一分鐘就會有一個孩子被診 斷為自閉症,男生的比率是女生的四倍,在全球各地一致普遍地出現,不分種族、 社會和人種。根據美國自閉症協會統計,照護一名自閉兒的終身花費介於三百五十 萬至五百萬美元之間;每年花在照護這些人的費用總額是令人咋舌的九百億美元。 自閉症具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方式。自閉症患者同樣生而為人(people first),自閉症只是他/她身為人的一部分而已。自閉症類疾患不再純然被視為是 行為障礙,它會影響整個人的各個方面:生物醫學方面、認知方面、社交方面和感 覺方面。只要得宜運用個別化的介入方式,自閉症類疾患兒童可以更加發揮功能, 學習適應周遭的世界。 我們對自閉症類疾患的理解跨出了一大步,也更知道如何提供有效的幫助。幼兒最 早可以在滿十二至十五個月時被診斷出自閉症,其中很多接受了密集的早療,因而 能夠和一般孩子一起上小學,只需要些微的協助和服務。不論在幾歲被診斷出來, 自閉症類疾患兒童和成人時時刻刻在學習,無論任何年齡,只要處置的型態和強度 適當,他們的功能運作都會有顯著的改善。 本書簡介 本書是由作者(天寶‧葛蘭汀)過去八年來刊登在 《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文摘》(Autism Asperger's Digest)的文章集結而成。天寶‧葛蘭汀將這些文 章分門別類,探討主題從早期的教育方式、感覺敏 感度問題,到腦部研究,乃至就業發展都有。每一 章開頭,都附上新的引文,添加作者對該主題的額 外看法。 在這些文章裡,天寶‧葛蘭汀以身為自閉症患者的 個人經驗出發,同時納入家長、老師以及自閉症類 患者能夠立即加以運用的實用資訊。自閉症的光譜 非常廣泛,從無法口語的人,到輕微亞斯伯格症的 優秀科學家或電腦工程師都包含在內。這本書可以運用在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整個 光譜範圍內。

2012年11月27日星期二

德國一資訊公司專用亞斯伯格症患者

鉅亨網新聞中心(來源:中廣新聞網)2012-11-22  13:03
亞斯伯格症是自閉症的一種,它屬於高功能自閉症,患者通常都有某種特殊天賦,不過在強調團隊合作、溝通以及循規蹈矩的社會中,他們經常被當成異類,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菲利普的老闆穆勒先生有一個自閉症的孩子,他瞭解他們的痛苦,幫助這樣的人,成為他創業的動機,他的公司專門幫軟體除錯,這樣的工作對於喜歡細節、追求完美以及可以長時間高度專注的亞斯伯格症患者,是再適合也不過,這家公司現在聘請了12名工程師,都是亞斯伯格症患者。

轉自:鉅亨網
http://www.cnyes.com/life/Content/20121122/KFNYRZTLTXJE.shtml?c=life

機器人:自閉症患兒的良師益友

麥克斯(Max)和本(Ben)會打太極拳、跳迪斯科、玩紙牌和記憶遊戲,還會說一些簡單的英語。
它們是機器人,個子不高,也就到人膝蓋,舉止就像兒童,今年3月開始成為伯明翰一所小學的全職教師助理,幫助患自閉症(autism,又稱孤獨症)的孩子學習。
因為它們沒有人類的情緒變化,不那麼「可怕」。
托普克利夫小學(Topcliff Primary)四分之一的學生患自閉症,是英國第一所實驗機器人教學的學校。
校長伊恩·洛維(Ian Lowe)說,通常與成年人交流非常困難的自閉症患兒很容易和這兩個長相可愛的機器人交朋友,跟它們學發音、學跳舞、學記憶遊戲和模仿力遊戲。它們的學生年齡介於5-10歲。
研究機器人應用技術的伯明翰大學科研人員說,關鍵在於程序設置:怎麼才能讓機器人在幫助自閉症患兒培養人際交流和學習能力方面發揮最佳作用。
比如記憶和模仿遊戲可以讓孩子模仿機器人的舉動,幫助他們心理放鬆,集中注意力,對參與和學習產生興趣。
當然,機器人輔助教育技術的應用範圍不只限於自閉症患者。
在心理放鬆、安全感和動力提高的情況下,普通人的學習效率也可以大為提高。
麥克斯和本是法國一家公司贈送的禮物,每「人」的價格大約是15,000 英鎊。

轉自: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ukchina/trad/uk_life/2012/11/121109_life_robotautism.shtml

自閉症患者新希望:小鼠自閉行為遭逆轉

自閉症譜係障礙包括了一係列的神經發育疾病,主要影響三類行為:社會交往、人際交流以及重復的興趣或行為。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1月23日消息,近日,來自麥基爾大學和蒙特利爾大學的研究者確定了自閉症譜係障礙(ASD)與蛋白質合成途徑之間的關鍵聯係,為開發新的醫療手段提供了支持。

蛋白質合成的調控,又稱為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翻譯,是細胞制造蛋白質的過程。這一過程與細胞和生物體各方面功能的實現息息相關。研究人員近期在小鼠實驗中發現,一組名為神經配蛋白(neuroligins)的蛋白質如果合成的量太多,就會導致類似于自閉症譜係障礙的症狀。研究還發現,成年小鼠的這種似自閉症行為可以通過抑制蛋白質合成,或者基因療法等進行恢復。相關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自閉症譜係障礙包括了一係列的神經發育疾病,主要影響三類行為:社會交往、人際交流以及重復的興趣或行為。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每88名兒童中就有1名罹患自閉症譜係障礙,而且這種疾病在不同膚色、種族或經濟階層中的發病率並無差異。此外,自閉症譜係障礙在男孩中的發病率(1/54)幾乎為女孩(1/252)的5倍。

“我們實驗室致力于揭示非正常調控的蛋白質合成過程與癌症病因的關係。我們驚奇地發現,同樣的過程與自閉症譜係障礙中的過程很相似,”Nahum Sonenberg教授解釋道,“我們採用的小鼠模型中,控制蛋白質合成起始的一個關鍵基因被敲除,使這些小鼠體內的神經配蛋白產量增高。神經配蛋白對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形成和調節,以及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平衡都具有重要作用。”Nahum Sonenberg教授來自麥基爾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化學係,並在古德曼癌症研究中心任職。

“自從2003年在自閉症譜係障礙病人中發現了神經配蛋白的突變以來,有關的精確分子機制仍未搞清楚,”文章的主要作者、麥基爾大學的博士後研究人員 Christos Gkogkas說,“我們的工作第一次將神經配蛋白的翻譯機制與小鼠突觸的功能改變,以及小鼠似自閉症行為聯係起來。關鍵是,我們在成年小鼠中實現了似自閉症行為的逆轉。首先,我們採用之前用于癌症治療的復合物來抑制蛋白質合成;其次,我們利用非復制性病毒作為載體切斷了神經配蛋白的過度合成。”

計算機模擬在這項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使用一種特別開發的全新算法,我們解答了Sonenberg博士的問題。我們確定了與神經配蛋白有關的mRNA的獨特結構,這很可能導致了其特異性的調控機制。”蒙特利爾大學免疫學和癌症研究所,及計算機科學係的Franois Major教授解釋道。

研究人員發現,神經配蛋白的合成失調會提高突觸的活性,導致大腦細胞的興奮與抑制失去平衡,從而為解開自閉症的奧秘開辟了令人興奮的新途徑。

“通過選擇性減少某類神經配蛋白的合成,以及扭轉細胞間突觸興奮的變化,我們成功阻止了小鼠的自閉行為,”蒙特利爾大學中樞神經係統研究組及生理學係的Jean-Claude Lacaille教授解釋道,“簡而言之,我們在腦細胞中操縱了這些機制,並觀察了它們如何影響動物的行為。”研究人員還可以通過操縱另一種神經配蛋白,來抑制或增強自閉症的行為。“平衡狀態可以受到影響這一事實,表明存在通過靶向這些機制進行藥物幹預的潛力。”Lacaille總結道。(任天)

來源:新浪科技

轉自: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11/23/c_123991615.htm

一樣米養百樣人,但我們卻只養出一種腦袋?

愛因斯特、莫札特和特斯拉,這三個橫跨各界卻又稱霸該領域的天才,他們的共同點在哪?葛蘭汀(Temple Grandin)認為,他們都有自閉症。就跟所有在TED的談話一樣,葛蘭汀在談話的開頭,用一個簡單的笑話來帶動全場氣氛(也順便確保聽眾沒有睡著)——「自閉症的範圍很廣,從完全不會說話的小孩到天才的工程師或科學家……其實,(站在這個講台上)我感到非常自在,因為台下有很多人也有自閉症的基因。」


是的,目前在大學任教於自閉症課程的葛蘭汀,本身是一位自閉症患者,同時也是出色的動物學專家。但打破一般人對自閉症的看法(無禮、孤僻、怪胎!),葛蘭汀強調,擁有自閉症的人,其實是用另一種方法來探索世界。以她本人為例,她是個圖像思考者(visual thinker)。跟字面意義一樣,她是用圖像來進行思考,譬如,當提到教堂,一般人只會想到一個尖頂、大大的地方,但她卻可以在腦海中閃現過各式各樣的教堂,在她家附近的那個、國際著名的那個、坐落在其他國家的那個……就像是你在Google上搜尋,一下子跳出許多教堂圖片一樣。

「我認為自閉症跟動物一樣,我們都是運用視覺來記憶跟學習。」她的圖像思考能力和注重細節的特質,使得她在設計牛隻屠宰場時,可以看到一般人沒注意到的細節,和讓她的設計在腦海中像虛擬實境的電腦模型一樣測試、運作。「我很驚訝為什麼人們沒有發現是那些欄杆的陰影造成牛隻咆嘯,它是這麼明顯!」葛蘭汀曾經以為人們跟她一樣,都是運用圖像思考,但事實上,這項能力卻是她(和少數人)所特有的。「根據結構性腦部影像,我的視覺路徑比一般人還要大,這造就了我的圖像思考。」

「但這並不代表所有有自閉症的人都用圖像思考。」正如同她演講的主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思考方式,「我不擅長抽象的東西,所以我的代數課被當掉了,而這讓我失去了學習三角函數的機會。」身為一個圖像思考者,從小就擅長作畫而長大後又運用出色的製圖技巧改良了牛隻屠宰場的葛蘭汀認為,現在的教育方式謀殺了孩子們的潛力。

「我們需要第一線的工作者到學校去,教導學生們這些知識是跟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葛蘭汀認為,想要激發出孩子們的潛力,首先,老師們應該教一些有趣又實際的東西,因為孩子們不是因為學不會而不學,而是因為他們聰明地認知到這些課堂上教的東西對他們沒有意義。「但現在的政策卻是走向抽象化,那些強調實際動手的課程被過度貶低,像是我最擅長的美術課。」

在談話中,葛蘭汀說到自閉症孩童的教養問題並不全然是自閉症造成的:「我從小就被教導不可以隨意拿走商店架子上的東西,和不能在餐桌上做出無禮的舉動。」也就是說,有些事情是可以藉由教育而改善的。「我不能強調更多的是,當你的小孩被判斷為低功能自閉症患者,趕緊進行全天候的一對一教學,越早開始,對你的小孩幫助越大。」雖然自閉症不可能「痊癒」,但是卻有可能成為一項重要的特質,就像葛蘭汀引以自豪的一樣。

葛蘭汀的這場談話,不僅打破了一般人對於自閉症的認識,也提供了另一種思考模式。究竟,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形塑出許多個愛因斯坦,還是也考慮到莫札特跟梵谷?而針對自閉症,目前研究認為自閉症患者無法用他人的觀點去思考、去理解、去感受(Theory of Mind),但葛蘭汀卻能夠站在動物的立場,改善牠們的生活環境。這會不會也是另一種觀點的不同呢?但就像葛蘭汀的談話主題,這個世界亟需不同的腦袋!


探討演講:Temple Grandin: The world needs all kinds of minds [TED Talks, FEB 2010]
http://www.ted.com/talks/temple_grandin_the_world_needs_all_kinds_of_minds.html

對葛蘭汀生平有興趣的人,可以觀看《星星的孩子》 (Temple Grandin)這部電影。

原文來自:PanSci 泛科學
http://pansci.tw/archives/31811



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改變世界的自閉症名人星案28例

《養生醫學及美容按摩占星學》系列文章02

日期: 2010/03/03 14:00
姓名: 黃美齡
網頁: http://118.233.48.142/

  証實占星學非自由心証的主觀藝術,而是一門客觀、有明確定義、可証偽、可在公式化制式操作下重覆驗証相同結果的科學,最簡單的方式,那就是為占星學進行數量化的統計實驗。於是承習丁長青老師早年以一般民眾之星案所進行醫學占星之統計,或有民眾星案真實性存疑的問題,所以有筆者以古今名人網路公開資料做為醫學占星統計實驗之計劃。因此傾全力收集網路名人疾病資料,並進行不同疾病分類時,卻發現自閉症的古今名人案例,往往屬於改變歷史的天才型人物,如《天才基因:亞斯伯格症(註1)如何改變世界》一書所言:「很多自閉症具有天才表現特徵,如牛頓,愛因斯坦……。」(註2),於是有了本議題自閉症名人星案的數量化統計研究。

  在網路上,有非常多名人健康問題的資料,特別是西方網站,如Disabled World(註3)的網站,便有各疾病名人病史的簡介,而於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的分類中,有關罹患此症之名人,計有──

  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牛頓(Isaac Newton)、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政治人物: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安德魯‧強森(Andrew Johnson)、林肯(Abraham Lincoln)、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羅斯福(Teddy Roosevelt)、威廉‧塔夫脫(William Taft)、杜魯門(Harry Truman)。
  藝術家: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梵高(Vincent van Gogh)。
  音樂家:貝多芬(Beethoven)、貓王(Elvis)。
  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蘇格拉底(Socrates)。
  發明家:福特(Henry Ford)、比爾蓋茨(Bill Gates)。
  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s)、湯姆‧漢克斯(Tom Hank)、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
  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莎士比亞(Shakespeare)、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歌德(Goethe)、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蓋茨比(Gatsby)、查爾斯‧迪金森(Charles Dickinson)。

  以上計有32位名人,依據該網站說明,是為確定或疑似罹患此症者。因為占星學對此症的研究,還需要星命盤的製作與比對研究,於是筆者有沒有該名人正確之生辰資料,便成為我們可以提供研究案例的數量,所以就目前筆者檢視個人名人生辰資料庫,除了兩位哲學家及作家中的蓋茨比、查爾斯‧迪金森等四位生辰資料缺乏外,其他的28位星盤皆有之,而且已有不少位名人星盤筆者已貼於本人網站(http://118.233.48.142/)。所以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好朋友,可以查看一下已貼出的名人星盤,不難發現,現有貼出的名人星盤中,他們都有自閉症呈象的特徵哦~

  因為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的問題研究,不是一個直指星盤呈象就能完整了解的,所以後續筆者將這對這些名人生平進行星盤的比對與自閉症呈象的探討。希望在助益於星盤檢視自閉症命主之外,也能提出占星學可供參考、甚至啟發出自閉症小孩不凡智力之法,便又是本系列文努力研究的方向之一。

註 1:見維基資料庫《亞斯伯格症候群》條例,其言曰:「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 簡稱AS)是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可歸類為自閉症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其中一類」。由奧地利維也納的精神病專家及小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於1944年首次作本病症的記錄而因此命名,並開始對自閉症患者進行不同症狀的分類研究。
註 2:《天才基因:亞斯伯格症如何改變世界》(Genius Genes: How Asperger Talents Changed the World)作者邁克爾‧費茨杰拉德和布倫丹‧奧‧布萊恩(Michael Fitzgerald and Brendan O Brien),作者比較了1600位古今名人的研究,而有亞斯伯格症如何改變世界的結果,於書中特別舉出21位此症重量級名人所做出的重大貢獻,以提供世人對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患者全新的認知。
註 3:殘疾人世界網站,網址http://www.disabled-world.com

2010年3月5日星期五

免疫針禍害

信報財經新聞
2009年12月31日 | P35 | 副刊專欄 | 康和健 |
救救孩子 [By 顧小培]

   有一類「新聞」,其實沒有什麼新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一次,除了人物、地點等細節,內容千篇一律。這都牽涉到高速公路:有人貪方便,在公路上想過去另一邊,本來前面有天橋,但須走一段路,上了樓梯還要走下來,再看看交通情況,好像車子不多,於是跑過馬路,卻突然有一輛車飛馳而至,走避不及,於是撞死。在統計數目而言,意外發生的機率不高,大多數不會出事,但正如俗語有道:「冇事就冇事,有事就大件事。」過馬路者只是貪一時方便,一失足成千古恨。

  根據衛生署兒童免疫接種計劃,
嬰兒出生後應接受疫苗注射,四管齊下,乃是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及小兒麻痹四合一。為什麼將四種疫苗混在一起注射?看來看去,好像只是「方便」兩個字。一方面,嬰兒不須挨多幾針;另一方面,醫護人員工作量也輕了。不過,這個看起來像是雙贏的策略,結果可能是雙輸。

  要解釋,須先稍稍說明免疫系統的操作。免疫系統主要有三類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殲滅細胞。疫苗進入身體後,巨噬細胞趨前「吃掉」一些細菌和病毒,稍為消化後,會將它們的特徵放在自己的表面,呈示給淋巴細胞。在同一時間,巨噬細胞分泌幾種蛋白質(例如IL-1白介素一和TNF瘤腫壞死因子),用以激發整個免疫系統。淋巴細胞「看」到了(放在巨噬細胞表面的)敵人特徵後,會「度身訂造」一種叫抗體的蛋白質迎敵。訂造的過程至少需十四天。不過,將來倘若要「翻單」,即照樣再做多一批同樣的抗體,一至兩天便可以「起貨」。這便是疫苗的功效:先注射一些不足以傷害身體的細菌和病毒,讓免疫系統有「預早演習」作準備;及後若真的有敵人殺到,可以快速起動身體機能應付。

  上述這策略敢情好;但若為了貪圖方便,四件事一起做(四合一疫苗),可能帶來大問題,問題來自上述的TNF。在同時圍攻四種細菌和病毒時,巨噬細胞需要分泌很多TNF。TNF若滲進了腦,會刺激腦組織中Microglia小膠質細胞的一個Glutaminase谷胺胺,再而將Glutamine谷胺胺轉為Glutamate谷胺酸鹽(J. Biol. Chem., Vol.281, pp.21362-21368);這便會出事。

因為大量的谷胺酸鹽能破壞神經細胞的觸鬚(又叫樹突Dendrite),從而減少神經細胞之間的接觸點(叫突觸Synapse)(Altern. Ther. Health Med., Vol.14, pp.46-53)。這會影響整個中樞神經的網絡(Networking),具體形容,像是本來想織布,卻織成魚網。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絡少了,不太能觸類旁通,孩子便會遲鈍及自閉。是不是四合一疫苗注射必然會帶來災害?不是,這要視乎小孩的巨噬細胞分泌了多少TNF,又有多少TNF滲進了大腦。不過,「冇事就冇事,有事就大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