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wap.org.hk/cms/node/26
Refer to: 給家長的-自閉症兒童訓練策略手冊
訓練策略
由於自閉症人士 「天生異稟」,他們的吸收與表達方式都與我們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為針對自閉症人士的特質,過去一直有很多不同的專業人士發展了不少訓練策略,藉以改善自閉症人士的認知、情緒、社交和溝通等的問題及加強他們學習的能力。普遍使用的訓練策略大致可分為四種:
1.行為策略: 應用行為分析
2.互動策略: 地板時間
3.認知策略: 社交故事 、心智解讀訓練
4.環境策略: 結構化教學法 、視覺策略
行為策略: 應用行為分析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互動策略: 地板時間 (Floor Time)
認知策略: 社交故事 (Social Story)
認知策略: 心智解讀訓練 (Theory of Mind)
環境策略: 結構化教學法 (TEACCH)
環境策略: 視覺策略 (Visual Strategies)
http://www.swap.org.hk/cms/node/26
2010年1月12日星期二
互動策略: 地板時間 (Floor Time)
http://www.swap.org.hk/cms/node/40
Refer to: 給家長的-自閉症兒童訓練策略手冊
目的:1.讓孩子建立與別人的情感連繫, 投入社交關係, 發展相向溝通, 並減少異常或刻板行為;
2.透過互動的經驗, 使孩子發展自我意識, 以便進一步發展各種認知社交能力
--------------------------------------------------------------------------------
如何進行地板時間?
這是一項簡單但卻容易被人遺忘或錯誤使用的方法,其實只要有不同的玩具便可開始「地板時間」。但往往家長或照顧者都忽略了與孩子玩樂的相聚時間,並經常主導著孩子的遊戲,或每一次都要求他們達成一些目標。但地板時間是由孩子作主導的,以孩子的發展階段和興趣為基礎而去營造一個遊戲的環境。透過平衡相向的伙伴關係擴闊孩子的互動經驗,並按照孩子的特質來調節互動風格。以下是一些進行地板時間的簡單策略,但最重要的是照顧者和孩子一起享受玩樂時光:
• 成人可跪下或坐下,與孩子在同一水平視線。
• 跟隨並參與孩子的玩法。請不要介意你們在玩什麼或玩多久,最重要是你們在分享活動。
• 利用不同的姿勢、身體語言及聲線去加強你的動作及說話的情感。
• 嘗試選取可以讓親子互動的玩具材料,如積木、煮飯仔、樂器等。
• 可與假想遊戲一同進行,令遊戲內容更豐富。
• 觀察、等候並猜想孩子在做什麼,然後再為他的舉動作更豐富的發揮。例如問他在煮什麼,煮給什麼人吃,為什麼不煮給其他人,他夠不夠錢買材料等等。
• 有時可利用障礙或「意外」去讓孩子嘗試解決問題,例如: 如果娃娃從高處墜下, 可讓小孩用急救用品救娃娃;又可以在巴士道路中加設障礙物,在當中可認同小孩的不滿或失望情緒之餘,更加幫助他建立同理心。
• 要投入遊戲當中,並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語氣,例如: 如果忿怒時就用忿怒的語氣,傷心的時候就可以用哭的聲調。
透過地板時間,照顧者能更易接納及了解孩子的行為和需要,讓孩子在一個滿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和照顧者建立情感連繫,發展自我意識,從而打破封閉世界並加強對各樣事物的認知。
--------------------------------------------------------------------------------
參考文獻及書目:
Greenspan, S. I. (1992a). Reconsider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ery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or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Zero to Three, 13(2), 1-9.
Greenspan, S. I. (1992b).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The practice of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with emo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challenges. Madison, C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http://www.swap.org.hk/cms/node/40
Refer to: 給家長的-自閉症兒童訓練策略手冊
目的:1.讓孩子建立與別人的情感連繫, 投入社交關係, 發展相向溝通, 並減少異常或刻板行為;
2.透過互動的經驗, 使孩子發展自我意識, 以便進一步發展各種認知社交能力
--------------------------------------------------------------------------------
如何進行地板時間?
這是一項簡單但卻容易被人遺忘或錯誤使用的方法,其實只要有不同的玩具便可開始「地板時間」。但往往家長或照顧者都忽略了與孩子玩樂的相聚時間,並經常主導著孩子的遊戲,或每一次都要求他們達成一些目標。但地板時間是由孩子作主導的,以孩子的發展階段和興趣為基礎而去營造一個遊戲的環境。透過平衡相向的伙伴關係擴闊孩子的互動經驗,並按照孩子的特質來調節互動風格。以下是一些進行地板時間的簡單策略,但最重要的是照顧者和孩子一起享受玩樂時光:
• 成人可跪下或坐下,與孩子在同一水平視線。
• 跟隨並參與孩子的玩法。請不要介意你們在玩什麼或玩多久,最重要是你們在分享活動。
• 利用不同的姿勢、身體語言及聲線去加強你的動作及說話的情感。
• 嘗試選取可以讓親子互動的玩具材料,如積木、煮飯仔、樂器等。
• 可與假想遊戲一同進行,令遊戲內容更豐富。
• 觀察、等候並猜想孩子在做什麼,然後再為他的舉動作更豐富的發揮。例如問他在煮什麼,煮給什麼人吃,為什麼不煮給其他人,他夠不夠錢買材料等等。
• 有時可利用障礙或「意外」去讓孩子嘗試解決問題,例如: 如果娃娃從高處墜下, 可讓小孩用急救用品救娃娃;又可以在巴士道路中加設障礙物,在當中可認同小孩的不滿或失望情緒之餘,更加幫助他建立同理心。
• 要投入遊戲當中,並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語氣,例如: 如果忿怒時就用忿怒的語氣,傷心的時候就可以用哭的聲調。

--------------------------------------------------------------------------------
參考文獻及書目:
Greenspan, S. I. (1992a). Reconsider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ery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or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Zero to Three, 13(2), 1-9.
Greenspan, S. I. (1992b).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The practice of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with emo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challenges. Madison, C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http://www.swap.org.hk/cms/node/40
認知策略: 社交故事 (Social Story)
http://www.swap.org.hk/cms/node/29
Refer to: 給家長的-自閉症兒童訓練策略手冊
目的: 透過簡單完整的故事, 讓孩子明白社交的需要及在特定社交場合下的適當行為。
---------------------------------------------------------------------------
如何寫及運用社交故事?
1.明白孩子正面對甚麼處境或困擾 (如: 明仔每次覺得唔開心時就會發脾氣)。
2.確定你期望孩子在該處境上應有甚麼合適反應 (如: 明仔可以用正確方法表達情緒)。
3.利用社交故事的結構及特性去創作社交故事。
4.可讀給孩子聽、和孩子一起讀或讓孩子自己讀。
5.與孩子一起討論及解釋故事內容 (如: 問孩子: 「唔開心可以做咩呢?」)。
6.在生活中練習及實踐。
---------------------------------------------------------------------------
社交故事的結構:

---------------------------------------------------------------------------
• 描述句子 (Descriptive sentence)
◦ 描述事實
◦ 例如: 很多人食飯前都會洗手/ 酒樓裡會有很多人
• 透視性句子 (Perspective sentence)
◦ 形容人的思維
◦ 例如:
a. 知識: 爸爸知道怎樣煮麵食
b. 感覺: 很多人喜歡去酒樓飲茶
c. 信念: 弟弟相信新年會收到很多利是錢
d. 動機: 有些同學會為了取得獎牌而在賽跑中盡力地跑
• 指示性句子 (Directive sentence)
◦ 指示孩子可以做的恰當行為
◦ 例如: 我可以嘗試在洗飯前洗手
• 肯定性句子 (Affirmative sentence)
◦ 表達其他人對這件事的意見,或根據孩子的喜好以示肯定及鼓勵
◦ 例如: 這樣做的話, 媽媽會讚我是個乖孩子/ 老師可能會請我食朱古力呢!
---------------------------------------------------------------------------
參考文獻及書目:
Gray, C. (1995).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 “read” social situations. In K. A. Quill (Ed.),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trategies to enhance soci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p. 219-241). Albany, NY: Delmar.
Gray, C., & Garand, J. (1993). Social stories: Improving responses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with accurate social information. 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r, 8(1), 1-10.
何德芳、林美愛 (2005):《聯情繫意:發展自閉症幼兒的社交能力 – 第一冊:理念基礎》,香港:香港耀能協會。
Gray, C, & White, A. L. (2003):《我的社交故事書》,香港:香港耀能協會 (翻譯及出版)。
香港耀能協會 (2005):《社交故事及視覺教具教材套》,香港:香港耀能協會。
http://www.swap.org.hk/cms/node/29
Refer to: 給家長的-自閉症兒童訓練策略手冊
目的: 透過簡單完整的故事, 讓孩子明白社交的需要及在特定社交場合下的適當行為。
---------------------------------------------------------------------------
如何寫及運用社交故事?
1.明白孩子正面對甚麼處境或困擾 (如: 明仔每次覺得唔開心時就會發脾氣)。
2.確定你期望孩子在該處境上應有甚麼合適反應 (如: 明仔可以用正確方法表達情緒)。
3.利用社交故事的結構及特性去創作社交故事。
4.可讀給孩子聽、和孩子一起讀或讓孩子自己讀。
5.與孩子一起討論及解釋故事內容 (如: 問孩子: 「唔開心可以做咩呢?」)。
6.在生活中練習及實踐。
---------------------------------------------------------------------------
社交故事的結構:

---------------------------------------------------------------------------
• 描述句子 (Descriptive sentence)
◦ 描述事實
◦ 例如: 很多人食飯前都會洗手/ 酒樓裡會有很多人
• 透視性句子 (Perspective sentence)
◦ 形容人的思維
◦ 例如:
a. 知識: 爸爸知道怎樣煮麵食
b. 感覺: 很多人喜歡去酒樓飲茶
c. 信念: 弟弟相信新年會收到很多利是錢
d. 動機: 有些同學會為了取得獎牌而在賽跑中盡力地跑
• 指示性句子 (Directive sentence)
◦ 指示孩子可以做的恰當行為
◦ 例如: 我可以嘗試在洗飯前洗手
• 肯定性句子 (Affirmative sentence)
◦ 表達其他人對這件事的意見,或根據孩子的喜好以示肯定及鼓勵
◦ 例如: 這樣做的話, 媽媽會讚我是個乖孩子/ 老師可能會請我食朱古力呢!
---------------------------------------------------------------------------
參考文獻及書目:
Gray, C. (1995).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 “read” social situations. In K. A. Quill (Ed.),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trategies to enhance soci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p. 219-241). Albany, NY: Delmar.
Gray, C., & Garand, J. (1993). Social stories: Improving responses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with accurate social information. 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r, 8(1), 1-10.
何德芳、林美愛 (2005):《聯情繫意:發展自閉症幼兒的社交能力 – 第一冊:理念基礎》,香港:香港耀能協會。
Gray, C, & White, A. L. (2003):《我的社交故事書》,香港:香港耀能協會 (翻譯及出版)。
香港耀能協會 (2005):《社交故事及視覺教具教材套》,香港:香港耀能協會。
http://www.swap.org.hk/cms/node/29
認知策略: 心智解讀訓練 (Theory of Mind)
http://www.swap.org.hk/cms/node/30
Refer to: 給家長的-自閉症兒童訓練策略手冊
目的: 訓練孩子理解及推測自己或別人不同的心理狀況
(例如: 信念、思想、意圖、感受、願望、情緒等) 的能力,
並組織這些資料來明白、解釋和預測別人的行為和感受。
如何進行心智解讀訓練?
心智解讀訓練可以包括五方面 :
一、 互聯注意
二、 視線偵察
三、 假想遊戲
四、 辨認情緒
五、 信念
--------------------------------------------------------------------------------
(一) 互聯注意
目的: 訓練孩子以眼神接觸、指示、聲音或說話來與別人分享自己對一件事物的情感或興趣。


如何訓練互聯注意?
1.安排一件有趣或能吸引孩子注意的物件或一個扮相突然出現。
2.觀察孩子有否用眼神接觸、動作或語言指示與家長分享他對那事物的興趣。若孩子沒有互聯注意的反應,家長可親自示範,也可指示他用身體語言 (如:指著那物件)或說話(如:「看!」) 來向家長表達他的情感。
3.若孩子能用語言或非語言方式向家長表達他的興趣,家長應稱讚或加以獎賞予孩子,以增加他與別人分享有趣事物的動機。
--------------------------------------------------------------------------------
(二) 視線偵察
目的: 讓孩子明白視線的方向可表露別人想要甚麼或願望。
如何訓練視線偵察?
1.預備不同的人物及物件圖畫。
2.訓練孩子偵察圖畫中的人物想要甚麼。
例子(一)
家長問: 「明仔想食蛋糕定喺糖呢?」 (孩子指著或答:「糖」)

3.若孩子答對了,家長可讚賞他,並說:「明仔望住糖,所以佢想食糖。」 然後家長可將蛋糕和糖換成其他物件或圖片,如: 可樂、水; 衫、襪; 公園、學校; 火車、洋娃娃等同類型的東西。若孩子未能答對或明白視線方向的用意,可用箭嘴、圓圈等的視覺提示,讓孩子更清楚留意視線方向和目標物件的關係。

4.可增加訓練的難度至多過兩樣選擇物件。
例子(二)
家長問: 「樂樂想食咩呢?」 (孩子指著或答:「蘋果」)

5.可將活動延引至日常生活中,家長可用視線表達自己想要的物件 (如: 衣服、食物),然後請孩子去拿取。
--------------------------------------------------------------------------------
(三) 假想遊戲
目的: 家長與孩子一起透過將某物件假設成另一樣物件 (例: 將間尺聯想作飛機) 或角色扮演 (例: 爸爸扮作怪獸、孩子扮作超人),促進孩子的聯想力、模仿力及感情表達,並由假想遊戲中認識真實世界。而家長亦能從中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如何進行假想遊戲?
假想遊戲有許多不同的玩法,包括:
一、 物件替代 (例: 將廁紙筒扮作火箭)
二、 用動作或語言表示想像的物件或人物 (例: 扮狗「汪汪」叫)
三、 賦予物件虛假、抽象性質 (例: 將花灑當作「落雨」)
四、 把感情賦予玩具 (例: 假裝小白兔毛公仔因為吃了紅蘿蔔而覺得很開心)
五、 讓洋娃娃扮演 (例: 洋娃娃煮飯)
六、 進行角色或情景扮演 (例: 玩「醫生病人」遊戲)
注意:
•家長可先作示範,並加以解釋及引導。
•將假想遊戲融入日常生活中,擴闊孩子的生活經驗。如家長和孩子可觀察天空,看見藍天白雲時,問孩子:「那朵雲像甚麼呢?」; 看見雷雨交加時,家長則可問孩子: 「你覺得天空開不開心呢?」
•著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孩子天馬行空的主意是可以接受的,但也要鼓勵他們邏輯性思考(如: 車子行得很快,所以它很「趕時間」)。
--------------------------------------------------------------------------------
(四) 辨認情緒
目的: 透過訓練孩子辨認情緒的能力,讓他們能多留意自己及別人的情緒,更能明白願望或信念與情緒的關係,而對別人的感覺產生同理心及共鳴。
如何訓練辨認情緒?
辨認情緒可分為八個階段:
第一階段: 辨認情緒面譜 (相片 – 開心、唔開心)
第二階段: 辨認情緒面譜 (線條圖 – 開心、唔開心)
第三階段: 辨認情緒面譜 (相片 – 嬲、驚)
第四階段: 辨認情緒面譜 (線條圖 – 嬲、驚)
第五階段: 辨認情緒 (處境故事 – 開心、唔開心)
第六階段: 辨認情緒 (處境故事 – 嬲、驚)
第七階段: 辨認情緒 (願望)
第八階段: 辨認情緒 (信念)
--------------------------------------------------------------------------------
(五) 信念
從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和別人有順暢的社交交流,是因為我們會猜想別人的信念,從而估計及理解他們的行為,再作出適當的反應。事實上,信念、願望及行為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關係,如: 我覺得朱古力在櫃中(信念),而我很想吃(願望),所以我會去櫃找朱古力(行為),雖然朱古力未必在櫃中。

目的: 訓練孩子理解自己或別人的信念和願望,從而明白及估計他們的行為。
如何訓練「信念」?
訓練孩子去了解自己或別人的信念是困難的,但可以循序漸進,而信念大概可以分為九個層面:
第一層面: 立場替換 (簡單/ 複雜)
第二層面: 願望估計行為
第三層面: 看見引致知道
第四層面: 知識估計行為
第五層面: 別人的信念
第六層面: 錯誤信念 – 預計不到的位置或內容轉變
第七層面: 錯誤信念 – 物件的外表及真實的區別
第八層面: 錯誤信念 – 想像及實質存在的事物的區別
第九層面: 明白笑話、諷刺、嘲笑或比喻
--------------------------------------------------------------------------------
參考文獻及書目:
Baron-Cohen, S, Leslie, A.M., & Frith, U, (1985) Doe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 21, 37-46.
Baron-Cohen, S. (1989). Are autistic children behaviourists? An examination of their mental-physical and appearance-reality distinction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 579-600.
Howlin, P., Baron-Cohen, S., & Hadwin, J. (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 mind-read: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and parents. Chich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香港耀能協會 (2008):《聯情繫意:發展自閉症兒童的社交能力 - 心智解讀教材套》,香港:香港耀能協會。
http://www.swap.org.hk/cms/node/30
Refer to: 給家長的-自閉症兒童訓練策略手冊
目的: 訓練孩子理解及推測自己或別人不同的心理狀況
(例如: 信念、思想、意圖、感受、願望、情緒等) 的能力,
並組織這些資料來明白、解釋和預測別人的行為和感受。
如何進行心智解讀訓練?
心智解讀訓練可以包括五方面 :
一、 互聯注意
二、 視線偵察
三、 假想遊戲
四、 辨認情緒
五、 信念
--------------------------------------------------------------------------------
(一) 互聯注意
目的: 訓練孩子以眼神接觸、指示、聲音或說話來與別人分享自己對一件事物的情感或興趣。


如何訓練互聯注意?
1.安排一件有趣或能吸引孩子注意的物件或一個扮相突然出現。
2.觀察孩子有否用眼神接觸、動作或語言指示與家長分享他對那事物的興趣。若孩子沒有互聯注意的反應,家長可親自示範,也可指示他用身體語言 (如:指著那物件)或說話(如:「看!」) 來向家長表達他的情感。
3.若孩子能用語言或非語言方式向家長表達他的興趣,家長應稱讚或加以獎賞予孩子,以增加他與別人分享有趣事物的動機。
--------------------------------------------------------------------------------
(二) 視線偵察
目的: 讓孩子明白視線的方向可表露別人想要甚麼或願望。
如何訓練視線偵察?
1.預備不同的人物及物件圖畫。
2.訓練孩子偵察圖畫中的人物想要甚麼。
例子(一)
家長問: 「明仔想食蛋糕定喺糖呢?」 (孩子指著或答:「糖」)

3.若孩子答對了,家長可讚賞他,並說:「明仔望住糖,所以佢想食糖。」 然後家長可將蛋糕和糖換成其他物件或圖片,如: 可樂、水; 衫、襪; 公園、學校; 火車、洋娃娃等同類型的東西。若孩子未能答對或明白視線方向的用意,可用箭嘴、圓圈等的視覺提示,讓孩子更清楚留意視線方向和目標物件的關係。

4.可增加訓練的難度至多過兩樣選擇物件。
例子(二)
家長問: 「樂樂想食咩呢?」 (孩子指著或答:「蘋果」)

5.可將活動延引至日常生活中,家長可用視線表達自己想要的物件 (如: 衣服、食物),然後請孩子去拿取。
--------------------------------------------------------------------------------
(三) 假想遊戲
目的: 家長與孩子一起透過將某物件假設成另一樣物件 (例: 將間尺聯想作飛機) 或角色扮演 (例: 爸爸扮作怪獸、孩子扮作超人),促進孩子的聯想力、模仿力及感情表達,並由假想遊戲中認識真實世界。而家長亦能從中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如何進行假想遊戲?
假想遊戲有許多不同的玩法,包括:
一、 物件替代 (例: 將廁紙筒扮作火箭)
二、 用動作或語言表示想像的物件或人物 (例: 扮狗「汪汪」叫)
三、 賦予物件虛假、抽象性質 (例: 將花灑當作「落雨」)
四、 把感情賦予玩具 (例: 假裝小白兔毛公仔因為吃了紅蘿蔔而覺得很開心)
五、 讓洋娃娃扮演 (例: 洋娃娃煮飯)
六、 進行角色或情景扮演 (例: 玩「醫生病人」遊戲)
注意:
•家長可先作示範,並加以解釋及引導。
•將假想遊戲融入日常生活中,擴闊孩子的生活經驗。如家長和孩子可觀察天空,看見藍天白雲時,問孩子:「那朵雲像甚麼呢?」; 看見雷雨交加時,家長則可問孩子: 「你覺得天空開不開心呢?」
•著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孩子天馬行空的主意是可以接受的,但也要鼓勵他們邏輯性思考(如: 車子行得很快,所以它很「趕時間」)。
--------------------------------------------------------------------------------
(四) 辨認情緒
目的: 透過訓練孩子辨認情緒的能力,讓他們能多留意自己及別人的情緒,更能明白願望或信念與情緒的關係,而對別人的感覺產生同理心及共鳴。
如何訓練辨認情緒?
辨認情緒可分為八個階段:
第一階段: 辨認情緒面譜 (相片 – 開心、唔開心)
第二階段: 辨認情緒面譜 (線條圖 – 開心、唔開心)
第三階段: 辨認情緒面譜 (相片 – 嬲、驚)
第四階段: 辨認情緒面譜 (線條圖 – 嬲、驚)
第五階段: 辨認情緒 (處境故事 – 開心、唔開心)
第六階段: 辨認情緒 (處境故事 – 嬲、驚)
第七階段: 辨認情緒 (願望)
第八階段: 辨認情緒 (信念)
--------------------------------------------------------------------------------
(五) 信念
從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和別人有順暢的社交交流,是因為我們會猜想別人的信念,從而估計及理解他們的行為,再作出適當的反應。事實上,信念、願望及行為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關係,如: 我覺得朱古力在櫃中(信念),而我很想吃(願望),所以我會去櫃找朱古力(行為),雖然朱古力未必在櫃中。

目的: 訓練孩子理解自己或別人的信念和願望,從而明白及估計他們的行為。
如何訓練「信念」?
訓練孩子去了解自己或別人的信念是困難的,但可以循序漸進,而信念大概可以分為九個層面:
第一層面: 立場替換 (簡單/ 複雜)
第二層面: 願望估計行為
第三層面: 看見引致知道
第四層面: 知識估計行為
第五層面: 別人的信念
第六層面: 錯誤信念 – 預計不到的位置或內容轉變
第七層面: 錯誤信念 – 物件的外表及真實的區別
第八層面: 錯誤信念 – 想像及實質存在的事物的區別
第九層面: 明白笑話、諷刺、嘲笑或比喻
--------------------------------------------------------------------------------
參考文獻及書目:
Baron-Cohen, S, Leslie, A.M., & Frith, U, (1985) Doe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 21, 37-46.
Baron-Cohen, S. (1989). Are autistic children behaviourists? An examination of their mental-physical and appearance-reality distinction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9, 579-600.
Howlin, P., Baron-Cohen, S., & Hadwin, J. (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 mind-read: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and parents. Chich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香港耀能協會 (2008):《聯情繫意:發展自閉症兒童的社交能力 - 心智解讀教材套》,香港:香港耀能協會。
http://www.swap.org.hk/cms/node/30
環境策略: 結構化教學法 (TEACCH)
http://www.swap.org.hk/cms/node/31
Refer to: 給家長的-自閉症兒童訓練策略手冊
目的:運用自閉症孩子的學習特徵,如重覆、狹窄的行為習慣,為孩子制訂個別化的學習計劃,並透過結構化的學習環境及有系統的教學法,提升孩子的能力。
如何推行結構化教學法?
結構化教學法(TEACCH) 全名為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家長在家中推行結構化教學法時,需要為孩子制定:
(1) 結構化的學習及作息環境
(2) 學習及作息時間表
(3) 個別工作系統
--------------------------------------------------------------------------------
(1) 結構化的學習及作息環境
家長可以將家中各部份的空間,作出清晰的分怖和安排,明確向孩子指出應當在家中的哪些地方學習、遊戲、休息等。這樣有助孩子在家中行為變得更有規律。

(家居的結構化學習及作息環境分區建議圖)
(2) 學習及作息時間表
為孩子設計學習及作息時間表,可讓孩子明確知道自己每天活動的安排情況,或每天流程的改動。這樣能夠使孩子預知任何的轉變,或下一項活動的內容。
(3) 個別工作系統
家長可因應孩子的學習能力,為他們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工作系統或計劃。此工作系統,目的在於為孩子培養一個「順序工作」的習慣,即是將工作先後次序和層次的概念,孩子要先完成一項工作,再做下一項工作。在此固定而有規律的環境下,孩子可以更專注學習和工作,也能培養他們獨立工作的能力。
個別工作系統可包括2方面的設計 :
a.個別時間表
b.順序的工作流程
--------------------------------------------------------------------------------
a. 個別時間表
在特定的學習或工作時間中,家長可以將指示工作程序的活動或指示咭,按次序放到該活動區域的時間表內。每次孩子要先取去活動咭,再到有關的區域放下該活動咭,並進行活動。完成活動後,孩子需將有關指示咭放回時間表。為免混亂,已完成的活動指示咭也可以放到特定的完成格內,又或簡單地著孩子將圖片反轉。此外,為鼓勵孩子跟從「個別時間表」的程序,家長可考慮在孩子完成最後一項活動後,給予恰當的獎勵。
b. 順序的工作流程
家長為孩子制訂學習項目時,可將不同的教材 (如: 功課習作、勞作材料等) 順序放進不同的籃子內,並將籃子由上至、或由左至右擺放。工作時,每一步所需要的物品或工具可放於不同的小籃子中,由左至右排開,最右側的籃子,讓孩子擺放已完成的作品。
完成每一項工作後,孩子將籃子放回層架中。這樣的學習和工作過程,可以教導孩子如何有系統地完成各項工作。
--------------------------------------------------------------------------------
若家中環境並不許可有不同的工作區域,家長可以在家中劃定一特定區域為「孩子區域」,以簡單的程序表,輔以合適的活動或學習用具架,推行結構化教學。
--------------------------------------------------------------------------------
參考文獻及書目:
Mesibov, G. B. (1994). A comprehensive program for serving people with autism and their families: The TEACCH model. In J. L. Matson (Ed.), Autism in children and adults: Etiolog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pp. 85-97). Belmont, CA: Brooks/ Cole.
http://www.swap.org.hk/cms/node/31
Refer to: 給家長的-自閉症兒童訓練策略手冊
目的:運用自閉症孩子的學習特徵,如重覆、狹窄的行為習慣,為孩子制訂個別化的學習計劃,並透過結構化的學習環境及有系統的教學法,提升孩子的能力。
如何推行結構化教學法?
結構化教學法(TEACCH) 全名為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家長在家中推行結構化教學法時,需要為孩子制定:
(1) 結構化的學習及作息環境
(2) 學習及作息時間表
(3) 個別工作系統
--------------------------------------------------------------------------------
(1) 結構化的學習及作息環境
家長可以將家中各部份的空間,作出清晰的分怖和安排,明確向孩子指出應當在家中的哪些地方學習、遊戲、休息等。這樣有助孩子在家中行為變得更有規律。

(家居的結構化學習及作息環境分區建議圖)
(2) 學習及作息時間表
為孩子設計學習及作息時間表,可讓孩子明確知道自己每天活動的安排情況,或每天流程的改動。這樣能夠使孩子預知任何的轉變,或下一項活動的內容。
(3) 個別工作系統
家長可因應孩子的學習能力,為他們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工作系統或計劃。此工作系統,目的在於為孩子培養一個「順序工作」的習慣,即是將工作先後次序和層次的概念,孩子要先完成一項工作,再做下一項工作。在此固定而有規律的環境下,孩子可以更專注學習和工作,也能培養他們獨立工作的能力。
個別工作系統可包括2方面的設計 :
a.個別時間表
b.順序的工作流程
--------------------------------------------------------------------------------
a. 個別時間表
在特定的學習或工作時間中,家長可以將指示工作程序的活動或指示咭,按次序放到該活動區域的時間表內。每次孩子要先取去活動咭,再到有關的區域放下該活動咭,並進行活動。完成活動後,孩子需將有關指示咭放回時間表。為免混亂,已完成的活動指示咭也可以放到特定的完成格內,又或簡單地著孩子將圖片反轉。此外,為鼓勵孩子跟從「個別時間表」的程序,家長可考慮在孩子完成最後一項活動後,給予恰當的獎勵。
b. 順序的工作流程
家長為孩子制訂學習項目時,可將不同的教材 (如: 功課習作、勞作材料等) 順序放進不同的籃子內,並將籃子由上至、或由左至右擺放。工作時,每一步所需要的物品或工具可放於不同的小籃子中,由左至右排開,最右側的籃子,讓孩子擺放已完成的作品。
完成每一項工作後,孩子將籃子放回層架中。這樣的學習和工作過程,可以教導孩子如何有系統地完成各項工作。
--------------------------------------------------------------------------------
若家中環境並不許可有不同的工作區域,家長可以在家中劃定一特定區域為「孩子區域」,以簡單的程序表,輔以合適的活動或學習用具架,推行結構化教學。
--------------------------------------------------------------------------------
參考文獻及書目:
Mesibov, G. B. (1994). A comprehensive program for serving people with autism and their families: The TEACCH model. In J. L. Matson (Ed.), Autism in children and adults: Etiolog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pp. 85-97). Belmont, CA: Brooks/ Cole.
http://www.swap.org.hk/cms/node/31
環境策略: 視覺策略 (Visual Strategies)
http://www.swap.org.hk/cms/node/32
Refer to: 給家長的-自閉症兒童訓練策略手冊
目的:利用孩子對視覺訊息有較強的反應及能力,幫助孩子發展溝通意向,改善溝通技巧,並引導孩子變得更獨立及更具自發性。
在一般以聽覺及說話的溝通模式裡,要理解言語當中的訊息,需要較強的專注能力和選取能力,才能在整個對話過程中的背景內容,抽取當中的主題,加以理解。可是口語訊息一瞬即逝,自閉症孩子往往未能掌握說話內容的主題;相比口語訊息,視覺訊息有其可停留的特性,讓孩子有更充分的時間,有效地分析和理解訊息當中的含意。
--------------------------------------------------------------------------------
如何運用視覺策略?
以下為一些可供參考的視察策略例子:
(1) 程序表
作用:
不同形式的程序表,配以適當的圖片,可以具體地提示孩子整日或整項活動的流程。例如: 在「日程時間表」中,一連串的日常活動,可以用圖片輔以文字,向孩子顯示各時段內需要進行的事情。
日程時間表

製作「日程時間表」時要注意:
(一) 活動的先後次序
(二) 開始與完成活動的時間。
--------------------------------------------------------------------------------
(2) 溝通冊
溝通冊是一本讓孩子表達自己意願的小冊子,當中貼滿各種物件、人物或事件的圖咭。溝通冊採用「圖片交換法」(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 Frost & Bondy, 1994) 的概念,當孩子欲表達自己的意願時,可以利用溝通冊內的圖咭來表達。如果孩子欲表達較複雜的意願,他可以利用數張圖咭,組合成不同的句子來表達。當孩子能夠成功表達意願,就能瞭解溝通的功能,並因為意願能夠成功表現意願而得到滿足感,從而使溝通學習變得更主動。
--------------------------------------------------------------------------------
此外,家長可以將視覺策略融入其他的訓練策略當中,如結構化教學 (TEACCH)、社交故事等。
--------------------------------------------------------------------------------
參考文獻及書目:
Front, L. A., & Bondy, A. (1994).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ining manual. Cherry Hill, NJ: Pyramid Educational Consultants.
張嘉恩、吳玉薇 (2000):《視覺策略運用手冊》,香港:香港耀能協會。
http://www.swap.org.hk/cms/node/32
Refer to: 給家長的-自閉症兒童訓練策略手冊
目的:利用孩子對視覺訊息有較強的反應及能力,幫助孩子發展溝通意向,改善溝通技巧,並引導孩子變得更獨立及更具自發性。
在一般以聽覺及說話的溝通模式裡,要理解言語當中的訊息,需要較強的專注能力和選取能力,才能在整個對話過程中的背景內容,抽取當中的主題,加以理解。可是口語訊息一瞬即逝,自閉症孩子往往未能掌握說話內容的主題;相比口語訊息,視覺訊息有其可停留的特性,讓孩子有更充分的時間,有效地分析和理解訊息當中的含意。
--------------------------------------------------------------------------------
如何運用視覺策略?
以下為一些可供參考的視察策略例子:
(1) 程序表
作用:
不同形式的程序表,配以適當的圖片,可以具體地提示孩子整日或整項活動的流程。例如: 在「日程時間表」中,一連串的日常活動,可以用圖片輔以文字,向孩子顯示各時段內需要進行的事情。
日程時間表

製作「日程時間表」時要注意:
(一) 活動的先後次序
(二) 開始與完成活動的時間。
--------------------------------------------------------------------------------
(2) 溝通冊
溝通冊是一本讓孩子表達自己意願的小冊子,當中貼滿各種物件、人物或事件的圖咭。溝通冊採用「圖片交換法」(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 Frost & Bondy, 1994) 的概念,當孩子欲表達自己的意願時,可以利用溝通冊內的圖咭來表達。如果孩子欲表達較複雜的意願,他可以利用數張圖咭,組合成不同的句子來表達。當孩子能夠成功表達意願,就能瞭解溝通的功能,並因為意願能夠成功表現意願而得到滿足感,從而使溝通學習變得更主動。
--------------------------------------------------------------------------------
此外,家長可以將視覺策略融入其他的訓練策略當中,如結構化教學 (TEACCH)、社交故事等。
--------------------------------------------------------------------------------
參考文獻及書目:
Front, L. A., & Bondy, A. (1994).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ining manual. Cherry Hill, NJ: Pyramid Educational Consultants.
張嘉恩、吳玉薇 (2000):《視覺策略運用手冊》,香港:香港耀能協會。
http://www.swap.org.hk/cms/node/32
自閉症的訓練及治療
概覽
對很多家長來說,發現孩子患上「自閉症」往往感到傷心和震驚。在穩定了自
己的情緒後,家長便會開始為孩子尋求適當的訓練及治療。從前,為自閉症兒童提
供的訓練服務都十分缺乏。但現今的社會在復康訓練的發展較過去越來越進步,專
業人士對自閉症的診斷和治療已有充分的掌握和經驗。孩子若能得到適當的訓練,
便能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
現在的醫療科技雖然未能醫治自閉症,但近年來致力研究各種自閉症的專家,都
在「早期介入」的原則上,達成了一定的共識。
1. 各種介入方法的成效仍然有待將來更多的研究去斷定,因此實在難以斷定哪
一類方法是最有效的。
2. 每個自閉症的兒童都有個別的能力、困難及學習模式。因此,訓練目標和策
略必須個別化,針對幼兒的發展階段,獨特能力和需要。
3. 有效的早期介入計劃都包含了以下的主要元素 : 針對自閉症兒童在社交、溝
通方面的困難,減少自閉症帶來的行為問題,個別化的教育課程,以及鼓勵
家人的參與。
當家長搜尋資料時,會遇上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有些療法被證實有科學根據,
但也有很多的療法並沒有強力的科學證據,只有一些個別成功案例的報告。
有些家長會不惜花費金錢和時間去嘗試任何有成功案例的療法。但在選擇前,
家長應對不同的療法作多方面的理解,以至為孩子作出一個合適的計劃,以致能善
用孩子有限的精力和時間。
1. 理解各療法 : 家長應搜集各種不同療法的資料,包括療法的背後理念、針
對孩子那方面的困難、訓練的原則,是否有科學根據及實驗基礎等。
2. 理解社區資源: 家長應多理解社會上為自閉症兒童提供的不同服務。包括:
政府辦的教育及訓練機構、專科治療、社團設的訓練及支援,家長自助組織
等。
3. 理解你的孩子: 每個自閉症兒童都是獨特的。他們有不同的發展潛能,不同
的性格,不同程度的自閉症徵狀。因此應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並理解孩子
現階段的能力及困難,才能訂定出合適的計劃。
總括而言,透過早期介入,及早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教育和訓練,是現時最佳的
治療原則。針對性的訓練是指針對自閉特徵帶來獨特的困難。據研究指出,對大部
分的自閉症兒童來說,「結構化」教學及針對「個別需要」的教學模式是十分有效的。
當中都包括了 :行為學習、社交發展、語言訓練及社交溝通等元素。沒有兩個自閉
症兒童是一樣的,因此,每個孩子都必需有「個別化」、「度身訂造」的教學計劃。
介入計劃及方針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 針對行為及溝通的訓練。
(二) 食物、藥物及其他有關的治療。
(三) 輔助療法。
如何衡量不同的治療
在這資訊發達的社會,訓練方法氾濫的世代,我們建議家長在衡量不同的治療
方法時可採用下列的一些基本原則:
1. 這種治療方法會否對孩子有害﹖
2. 假如這種治療方法失敗/無效,會對我的孩子和家庭造成甚麼影響﹖例
如金錢上的損失或浪費、孩子可作訓練的時間等等。
3. 這種治療方法是否有科學根據﹖有多少孩子接受過這種治療方法後有
明顯的進展﹖這個治療方法曾經對其他孩子有那方面的幫助﹖訓練活
動的計劃是如何釐定的﹖治療前的評估針對那種困難或特徵﹖如何量
度進展的程度﹖
4. 訓練員曾接受何種針對自閉症的訓練及他們有甚麼專業資格﹖
5. 治療方法如何銜接及融合孩子現時接受的服務。切勿全程投入某一種
治療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社交、溝通、行為等訓練。
6. 除了訓練課程外,有沒有配套的家居訓練﹖
7. 家長需付出的費用、時間及前往訓練機構的路程。
注重行為及溝通的訓練取向: ( 針對行為及溝通的訓練 )
自閉症的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不但影響孩子的學習及發展,同時亦
帶給家長很多煩惱。
溝通困難是自閉症兒童的其中一項主要困難。他們不但在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
上發展較同齡兒童慢,而且在語句運用上也和同齡的兒童有明顯差異,例如鸚鵡式
的對話(重複他人的說話)、代名詞的混淆、聲調異常…等情況。語言及溝通困難明
顯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及行為。
常見的訓練包括:
- 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應用行為分析
- Discrete Trial Training
- 分次嘗試訓練
- Floor Time 地板時間
- TEACCH TEACCH 課程 Social Stories 社交故事
- PECS 圖片交換法 Sensory Integration 感覺統合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簡稱ABA)
很多的訓練計劃中都包含了有關應用行為分析(ABA)的理論。這個理論的基本
及主要原則是:–得到獎賞的行為比被忽視的行為更大機會出現/持續。訓練員主要
透過分析影響行為出現的前因和後果,從而針對這些因素,去釐定改變行為的方法
及計劃。也有人以ABA 去代表Lovaas 所提倡的訓諫課程,漸進地塑造出、強化及
鞏固新的合適行為或技能。
「分次嘗試訓練」學習方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
在「分次嘗試訓練」中,每一項「工作」會包含一個要求,孩子的反應,及訓
練員的回應。它不但用於改善行為,也用於教導新的技能。一般訓練時間為每星期
30 至40 小時,這是個別的訓練時段。每一項工作都拆成數個簡單的行為,讓孩子
逐步練習及‧更有效地掌握不同的技能。
TEACCH Approach
TEACCH 教育模式是在1970 年代在North Carolina 大學發展及公佈的。它的主
要理論在於利用有結構組織的環境去幫助孩子學習。孩子接受評估 (PEP : Psycho
Educational Profile)後,,據評估結果去設計相關的課程,針對訓練孩子的社交,溝
通及適應技能。TEACCH 製造一個結構化的環境,以增加孩子對環境及他人行為的
理解,從而推動學習。這個理論的基礎在於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有很強的視覺分析
能力及對結構組織的特強適應,因此訓諫員便利用自閉症兒童這方面的優點及專長
去設計訓練及課程,從而增加孩子的學習能力及認知發展。
有些人批評TEACCH Approach 過份結構化,以致自閉症兒童過於專注於日程
表,流程圖等。
圖片交換法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PECS)
有些自閉症兒童並不能學習到相當的語言程度,以至能用語言去溝通的機會並
不高。PECS 提供一種另類的溝通媒介來增進兒童的溝通,從而提升語言發展。它
主要是教導孩子利用圖片去交換想要的物件或遊戲作開始,其後再加入更複雜的概
念。
地板時間(Floor Time)
「地板時間」是一種着重互動,誘發共同注意及建立社交意向的一種介入方法。
(由Greenspan 及Wieder 提倡的)它主要是透過活動讓孩子在互動中感受親密和愉快
的感覺,以致孩子能漸漸投入社交關係,增加互動的興趣和社交的動機。
自閉症的兒童表現的溝通意欲或反應比較弱,因此成人要把握兒童流露的微弱動機
及行為作出反應,誘發兒童進入互動世界,從而提升兒童的意向及情感。
社交故事(Social Stories)
社交故事是透過故事來教導兒童社交技巧及建立社交認知的能力。自閉症兒童
的其中一項困難是在社交時對他人的感受、信念、期望、動機和意圖等的詮釋有不
同程度的偏差,以至未能預計他人的行為,及作出適當的調節及反應。社交故事具
備了重要的元素:–教導兒童從別人的角度去觀察和感受事物。讓兒童在不同的社交
場合能掌握他人的信念、感受、祈望,和一些隱藏的社交常規。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
很多自閉症兒童有感知的困難。他們有些對感官的刺激反應很低;有些則相反,
對感官刺激有過強的反應。兩者都會影響兒童的學習及發展。感覺統合訓練主要是
透過接觸不同質感的物料讓孩子慢慢地對不同的感官刺激有適當的調節及適應。這
方面的介入計劃包括:–聽覺統合訓練(Auditory Integration Therapy),以減低對不同
聲音的過敏反應;還有些是針對接觸,壓力,平衡力等作出多方面的治療。不過在
準備接受任何感覺統合訓練前,必須由專業的訓練員(多數是職業治療師)先做評
估,以確定兒童有此問題。
食物、藥物及其他有關治療
(Bio Medical and DietaryTreatment) (食物、藥物及其他有關的治療)
沒有藥物、維他命、或特殊食療可以醫治自閉症,但有些藥物也能有助改善自
閉症的行為問題。過去十年間,也有不少研究稱改善飲食,減少麩質 / 穀蛋白黏膠
質 (gluten) 和酪蛋白 (casein) 或加入維他命B6 及B12 可以改善消化,敏感反應及
社交行為。但並不是所有研究員及專家同意以上的治療方法。
(一) 藥物方面:
雖然沒有藥物可以醫治自閉症,但有些藥物卻能減少自閉帶來的問題,例如過
度活躍、衝動、專注力失調及焦慮等。
當家長考慮吃藥時,應考慮藥物的功效、適當的劑量、副作用、及其他注意事
項等。不少藥物在使用的過程中都需要抽血檢驗以確保藥的份量。
常用的藥物多屬醫治羊癇症及精神科的藥物,(例如:鎮靜劑,抗焦慮的藥物等)
家長宜加倍小心並與醫生密切聯絡。醫治過度活躍症的藥物也是常用來控制兒童的
專注力,但必需小心監察,因為大部分的副作用都與劑量有關的。
(二) 維他命及礦物質:
在這十年間,有很多家長嘗試服用維他命或不同的礦物質來增加自閉症兒童的
適應能力。有些報告宣稱自閉症兒童的腸部缺乏吸收某些維他命及礦物質,如加以
補充,有助自閉症兒童改善語言、行為、和目光接觸等方面的發展。最常見的有維
他命A,B (Selenium 硒, Zinc 鋅,Magnesium 鎂,魚肝油….etc) 。
假如家長考慮服用這些補充劑,必需先做好檢查,以確定是否缺乏某種元素。
否則有些可能會引起副作用或有害的反應,甚至中毒。
也有些家長嘗試在三餐食物中減去某些物質,例如麩質 / 穀蛋白黏膠質(gluten)
和酪蛋白 (casein),他們相信孩子的新陳代謝出現問題,使他們不能吸收這些營養,
從而產生對腦部發展有不良影響的物質。因而影響腦部功能出現自閉症徵狀。
至今,這方面都未有一致性的、突破性的或大型的研究結果證實有效。因此家
長在選擇及嘗試這些療法必須額外小心。
輔助療法:(輔助療法)
及早、針對性及個別化的教育是現今被公認為有效的治療模式,並證實為最有
效提升自閉症兒童的發展及能力的介入方針。
常見的輔助療法包括:音樂治療、藝術治療、動物治療…等。動物、音樂、藝術
是一些有效的媒介,對普通兒童來說,都能陶冶性情,穩定情緒,建立自信及責任
感。
有些報告指兒童與海豚、馬等動物相處有助兒童的學習能力。 家長宜作詳細了
解及研究,得識這些輔助療法的背後理念及成效,以致能更明瞭它們發揮的功能及
果效。家長必須緊記,大部分的輔助療法都欠缺實驗理據及支援。
http://i.cs.hku.hk/~pschan/paac/files/ASDTx20060726.pdf
對很多家長來說,發現孩子患上「自閉症」往往感到傷心和震驚。在穩定了自
己的情緒後,家長便會開始為孩子尋求適當的訓練及治療。從前,為自閉症兒童提
供的訓練服務都十分缺乏。但現今的社會在復康訓練的發展較過去越來越進步,專
業人士對自閉症的診斷和治療已有充分的掌握和經驗。孩子若能得到適當的訓練,
便能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
現在的醫療科技雖然未能醫治自閉症,但近年來致力研究各種自閉症的專家,都
在「早期介入」的原則上,達成了一定的共識。
1. 各種介入方法的成效仍然有待將來更多的研究去斷定,因此實在難以斷定哪
一類方法是最有效的。
2. 每個自閉症的兒童都有個別的能力、困難及學習模式。因此,訓練目標和策
略必須個別化,針對幼兒的發展階段,獨特能力和需要。
3. 有效的早期介入計劃都包含了以下的主要元素 : 針對自閉症兒童在社交、溝
通方面的困難,減少自閉症帶來的行為問題,個別化的教育課程,以及鼓勵
家人的參與。
當家長搜尋資料時,會遇上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有些療法被證實有科學根據,
但也有很多的療法並沒有強力的科學證據,只有一些個別成功案例的報告。
有些家長會不惜花費金錢和時間去嘗試任何有成功案例的療法。但在選擇前,
家長應對不同的療法作多方面的理解,以至為孩子作出一個合適的計劃,以致能善
用孩子有限的精力和時間。
1. 理解各療法 : 家長應搜集各種不同療法的資料,包括療法的背後理念、針
對孩子那方面的困難、訓練的原則,是否有科學根據及實驗基礎等。
2. 理解社區資源: 家長應多理解社會上為自閉症兒童提供的不同服務。包括:
政府辦的教育及訓練機構、專科治療、社團設的訓練及支援,家長自助組織
等。
3. 理解你的孩子: 每個自閉症兒童都是獨特的。他們有不同的發展潛能,不同
的性格,不同程度的自閉症徵狀。因此應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並理解孩子
現階段的能力及困難,才能訂定出合適的計劃。
總括而言,透過早期介入,及早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教育和訓練,是現時最佳的
治療原則。針對性的訓練是指針對自閉特徵帶來獨特的困難。據研究指出,對大部
分的自閉症兒童來說,「結構化」教學及針對「個別需要」的教學模式是十分有效的。
當中都包括了 :行為學習、社交發展、語言訓練及社交溝通等元素。沒有兩個自閉
症兒童是一樣的,因此,每個孩子都必需有「個別化」、「度身訂造」的教學計劃。
介入計劃及方針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 針對行為及溝通的訓練。
(二) 食物、藥物及其他有關的治療。
(三) 輔助療法。
如何衡量不同的治療
在這資訊發達的社會,訓練方法氾濫的世代,我們建議家長在衡量不同的治療
方法時可採用下列的一些基本原則:
1. 這種治療方法會否對孩子有害﹖
2. 假如這種治療方法失敗/無效,會對我的孩子和家庭造成甚麼影響﹖例
如金錢上的損失或浪費、孩子可作訓練的時間等等。
3. 這種治療方法是否有科學根據﹖有多少孩子接受過這種治療方法後有
明顯的進展﹖這個治療方法曾經對其他孩子有那方面的幫助﹖訓練活
動的計劃是如何釐定的﹖治療前的評估針對那種困難或特徵﹖如何量
度進展的程度﹖
4. 訓練員曾接受何種針對自閉症的訓練及他們有甚麼專業資格﹖
5. 治療方法如何銜接及融合孩子現時接受的服務。切勿全程投入某一種
治療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社交、溝通、行為等訓練。
6. 除了訓練課程外,有沒有配套的家居訓練﹖
7. 家長需付出的費用、時間及前往訓練機構的路程。
注重行為及溝通的訓練取向: ( 針對行為及溝通的訓練 )
自閉症的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不但影響孩子的學習及發展,同時亦
帶給家長很多煩惱。
溝通困難是自閉症兒童的其中一項主要困難。他們不但在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
上發展較同齡兒童慢,而且在語句運用上也和同齡的兒童有明顯差異,例如鸚鵡式
的對話(重複他人的說話)、代名詞的混淆、聲調異常…等情況。語言及溝通困難明
顯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及行為。
常見的訓練包括:
- 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應用行為分析
- Discrete Trial Training
- 分次嘗試訓練
- Floor Time 地板時間
- TEACCH TEACCH 課程 Social Stories 社交故事
- PECS 圖片交換法 Sensory Integration 感覺統合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簡稱ABA)
很多的訓練計劃中都包含了有關應用行為分析(ABA)的理論。這個理論的基本
及主要原則是:–得到獎賞的行為比被忽視的行為更大機會出現/持續。訓練員主要
透過分析影響行為出現的前因和後果,從而針對這些因素,去釐定改變行為的方法
及計劃。也有人以ABA 去代表Lovaas 所提倡的訓諫課程,漸進地塑造出、強化及
鞏固新的合適行為或技能。
「分次嘗試訓練」學習方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
在「分次嘗試訓練」中,每一項「工作」會包含一個要求,孩子的反應,及訓
練員的回應。它不但用於改善行為,也用於教導新的技能。一般訓練時間為每星期
30 至40 小時,這是個別的訓練時段。每一項工作都拆成數個簡單的行為,讓孩子
逐步練習及‧更有效地掌握不同的技能。
TEACCH Approach
TEACCH 教育模式是在1970 年代在North Carolina 大學發展及公佈的。它的主
要理論在於利用有結構組織的環境去幫助孩子學習。孩子接受評估 (PEP : Psycho
Educational Profile)後,,據評估結果去設計相關的課程,針對訓練孩子的社交,溝
通及適應技能。TEACCH 製造一個結構化的環境,以增加孩子對環境及他人行為的
理解,從而推動學習。這個理論的基礎在於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有很強的視覺分析
能力及對結構組織的特強適應,因此訓諫員便利用自閉症兒童這方面的優點及專長
去設計訓練及課程,從而增加孩子的學習能力及認知發展。
有些人批評TEACCH Approach 過份結構化,以致自閉症兒童過於專注於日程
表,流程圖等。
圖片交換法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PECS)
有些自閉症兒童並不能學習到相當的語言程度,以至能用語言去溝通的機會並
不高。PECS 提供一種另類的溝通媒介來增進兒童的溝通,從而提升語言發展。它
主要是教導孩子利用圖片去交換想要的物件或遊戲作開始,其後再加入更複雜的概
念。
地板時間(Floor Time)
「地板時間」是一種着重互動,誘發共同注意及建立社交意向的一種介入方法。
(由Greenspan 及Wieder 提倡的)它主要是透過活動讓孩子在互動中感受親密和愉快
的感覺,以致孩子能漸漸投入社交關係,增加互動的興趣和社交的動機。
自閉症的兒童表現的溝通意欲或反應比較弱,因此成人要把握兒童流露的微弱動機
及行為作出反應,誘發兒童進入互動世界,從而提升兒童的意向及情感。
社交故事(Social Stories)
社交故事是透過故事來教導兒童社交技巧及建立社交認知的能力。自閉症兒童
的其中一項困難是在社交時對他人的感受、信念、期望、動機和意圖等的詮釋有不
同程度的偏差,以至未能預計他人的行為,及作出適當的調節及反應。社交故事具
備了重要的元素:–教導兒童從別人的角度去觀察和感受事物。讓兒童在不同的社交
場合能掌握他人的信念、感受、祈望,和一些隱藏的社交常規。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
很多自閉症兒童有感知的困難。他們有些對感官的刺激反應很低;有些則相反,
對感官刺激有過強的反應。兩者都會影響兒童的學習及發展。感覺統合訓練主要是
透過接觸不同質感的物料讓孩子慢慢地對不同的感官刺激有適當的調節及適應。這
方面的介入計劃包括:–聽覺統合訓練(Auditory Integration Therapy),以減低對不同
聲音的過敏反應;還有些是針對接觸,壓力,平衡力等作出多方面的治療。不過在
準備接受任何感覺統合訓練前,必須由專業的訓練員(多數是職業治療師)先做評
估,以確定兒童有此問題。
食物、藥物及其他有關治療
(Bio Medical and DietaryTreatment) (食物、藥物及其他有關的治療)
沒有藥物、維他命、或特殊食療可以醫治自閉症,但有些藥物也能有助改善自
閉症的行為問題。過去十年間,也有不少研究稱改善飲食,減少麩質 / 穀蛋白黏膠
質 (gluten) 和酪蛋白 (casein) 或加入維他命B6 及B12 可以改善消化,敏感反應及
社交行為。但並不是所有研究員及專家同意以上的治療方法。
(一) 藥物方面:
雖然沒有藥物可以醫治自閉症,但有些藥物卻能減少自閉帶來的問題,例如過
度活躍、衝動、專注力失調及焦慮等。
當家長考慮吃藥時,應考慮藥物的功效、適當的劑量、副作用、及其他注意事
項等。不少藥物在使用的過程中都需要抽血檢驗以確保藥的份量。
常用的藥物多屬醫治羊癇症及精神科的藥物,(例如:鎮靜劑,抗焦慮的藥物等)
家長宜加倍小心並與醫生密切聯絡。醫治過度活躍症的藥物也是常用來控制兒童的
專注力,但必需小心監察,因為大部分的副作用都與劑量有關的。
(二) 維他命及礦物質:
在這十年間,有很多家長嘗試服用維他命或不同的礦物質來增加自閉症兒童的
適應能力。有些報告宣稱自閉症兒童的腸部缺乏吸收某些維他命及礦物質,如加以
補充,有助自閉症兒童改善語言、行為、和目光接觸等方面的發展。最常見的有維
他命A,B (Selenium 硒, Zinc 鋅,Magnesium 鎂,魚肝油….etc) 。
假如家長考慮服用這些補充劑,必需先做好檢查,以確定是否缺乏某種元素。
否則有些可能會引起副作用或有害的反應,甚至中毒。
也有些家長嘗試在三餐食物中減去某些物質,例如麩質 / 穀蛋白黏膠質(gluten)
和酪蛋白 (casein),他們相信孩子的新陳代謝出現問題,使他們不能吸收這些營養,
從而產生對腦部發展有不良影響的物質。因而影響腦部功能出現自閉症徵狀。
至今,這方面都未有一致性的、突破性的或大型的研究結果證實有效。因此家
長在選擇及嘗試這些療法必須額外小心。
輔助療法:(輔助療法)
及早、針對性及個別化的教育是現今被公認為有效的治療模式,並證實為最有
效提升自閉症兒童的發展及能力的介入方針。
常見的輔助療法包括:音樂治療、藝術治療、動物治療…等。動物、音樂、藝術
是一些有效的媒介,對普通兒童來說,都能陶冶性情,穩定情緒,建立自信及責任
感。
有些報告指兒童與海豚、馬等動物相處有助兒童的學習能力。 家長宜作詳細了
解及研究,得識這些輔助療法的背後理念及成效,以致能更明瞭它們發揮的功能及
果效。家長必須緊記,大部分的輔助療法都欠缺實驗理據及支援。
http://i.cs.hku.hk/~pschan/paac/files/ASDTx20060726.pdf
2009年9月14日星期一
10種讓自閉兒注視您眼神的方法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1) 蹲下來,讓自己的視線與孩子平行,除非您站著時與他一樣高。
2) 將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刺激物,移開他的視線,不然就將該刺激物擺放在您和他的視線之間。
3) 捲起一張紙或書本變成望遠鏡,與孩子一起玩眼神相互對視遊戲。
4) 發揮創意,彩繪自己的臉,讓孩子對您特別的臉感到好奇與興趣,但色彩千萬不要嚇倒孩子。
5) 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貼紙圖樣,貼在自己的兩眼之間,嘗試讓孩子在撕下貼紙時能夠看著您。
6) 一起與孩子照鏡子,讓他從鏡子中注視到身旁的您和眼神。
7) 注視著孩子,先不急著與他說話,當他眼神注視著您時,再開口。
8) 當孩子想拿走您手上的物品時,記得先看著他並緊握著物品不放,除非孩子眼神注視著您,再將手輕輕放開。
9) 多與孩子一起玩丟接球或互推小汽車遊戲,試著以不同的距離讓他嘗試看著您。
10) 多微笑看著孩子,您的笑容終將吸引孩子眼神的注視。
.讓孩子注視您眼神的方法一定不止以上10種,一起腦力激盪一下,您一定也可以找出屬於自己與孩子的另外10種方法。
http://blog.xuite.net/atozwyc/blog/15472828
2) 將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刺激物,移開他的視線,不然就將該刺激物擺放在您和他的視線之間。
3) 捲起一張紙或書本變成望遠鏡,與孩子一起玩眼神相互對視遊戲。
4) 發揮創意,彩繪自己的臉,讓孩子對您特別的臉感到好奇與興趣,但色彩千萬不要嚇倒孩子。
5) 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貼紙圖樣,貼在自己的兩眼之間,嘗試讓孩子在撕下貼紙時能夠看著您。
6) 一起與孩子照鏡子,讓他從鏡子中注視到身旁的您和眼神。
7) 注視著孩子,先不急著與他說話,當他眼神注視著您時,再開口。
8) 當孩子想拿走您手上的物品時,記得先看著他並緊握著物品不放,除非孩子眼神注視著您,再將手輕輕放開。
9) 多與孩子一起玩丟接球或互推小汽車遊戲,試著以不同的距離讓他嘗試看著您。
10) 多微笑看著孩子,您的笑容終將吸引孩子眼神的注視。
.讓孩子注視您眼神的方法一定不止以上10種,一起腦力激盪一下,您一定也可以找出屬於自己與孩子的另外10種方法。
http://blog.xuite.net/atozwyc/blog/15472828
2009年9月4日星期五
自閉症之訓練方式: ABA/ Floortime/ TEACCH
ABA/ Floortime/ TEACCH
是現時已有全面的科學化實證研究,證實能有效改善自閉兒的行為、溝通及人際社交,
有系統的訓練/介入(intervention)方法:
- 應用行為分析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簡稱ABA)
- 地板時間 (Floor Time)
- 結構化訓練法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簡稱TEACCH)
此外,還有下列幾種從上述引伸出來的訓練方法:
- 人際關係療法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
- 早期深度行為干預,又簡稱 Lovaas 早期教學法,發源自ABA
- 語言行為干預 (Verb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發源自ABA。
應用行為分析 (ABA):
是一種密集式的訓練,它應用了心理學的理論,其策略是:按部就班、結構化的教學及評量方法。治療師把每一種學習技能分為多個小步驟,而每一步驟藉由外在刺激或提示來教導。若學生反應正確,則用增強物(reinforcer)來加強鞏固效果。若事先了解何種增強物對孩子有效,則此增強物便可有效的強化此反應(行為)。
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一小步一小步地教導孩子,然後反覆地操練,直到肯定孩子掌握了這種技能後,才學習新的技能;這樣即使是能力很低的孩子也能慢慢學會各種技能,甚至誘發他們的潛能,就像運動員接受密集的訓練後,能做出難以置信的壯舉。但是也有人批評這種方法是把孩子「訓練成機械人」,因為孩子不能明白行為背後的意義,因而只能做出僵硬的、機械式行為,就像受過訓練的動物那樣。
地板時間 (Floortime):
這種治療法據說是針對ABA的弊病而產生,它是以孩子為中心,治療師或家長跟隨孩子的帶領並參與任何孩子感興趣的遊戲(例如年幼孩子的活動大多數坐在地板上進行),然後在遊戲活動中,以鼓勵孩子與治療師或家長互動的方式來教導他/她,同時在訓練中不斷製造變化、驚喜、困難,引導孩子在自由愉快的時光中學習和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進而發展社會交往能力。治療師或家長要積極帶領擴展孩子的活動,使孩子有興趣去打開及結束更多的溝通圈。訓練活動不限於固定的課室,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時段。
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靈活,但由於要不斷按孩子的反應而改變策略,所以對家長或治療師的要求其實更高。
TEACCH:
是一種採用「結構化教學」的方式,強調透過系統化的教學環境、日程及教學程序,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及形象化,並盡量利用視覺提示,幫助自閉症兒童建立個人工作系統和習慣,提升他們的獨立能力以便融入社群。孩子需先接受評估,再根據評估結果去設計相關的課程,主要針對訓練孩子的社交,溝通及適應技能。
這個理論的基礎在於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有很強的視覺分析能力及對結構組織的特強適應,因此訓諫員/治療師便利用自閉症兒童這方面的優點及專長去設計訓練及課程,從而增加孩子的學習能力及認知發展。但也有人批評TEACCH過份結構化,以致自閉症兒童過於專注於日程表,流程圖等。
其實,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點缺點,作為家長,我的看法是最好能海納百川。這兩年我們聘用了ABA治療師,在孩子課餘或假期時加強他們的學習,以及改善行為。ABA對像SS那樣能力比較低的孩子特別有成效,我們很快就能看到他的成績。但是,如果導師只盲目地根據僵化的目標做課程,不能按孩子的成長而調整內容,ABA很快會失去效率。因此我們一直積極跟導師溝通,參與課程設計,好讓孩子們的學習不至於機械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運用ABA的精粹,使孩子們的學習更有效。
幾年前我第一次接觸Floortime方法,當時JJ三歲半,情緒問題使我非常沮喪,我覺得自己無從教她,於是朋友介紹了一位輔導員給我一點意見。JJ本來很抗拒陌生人,可是那位輔導員一到我們家,立刻趴在地板,用跟坐著的JJ一樣的高度,跟著JJ玩;她做什麼,輔導員就跟著做什麼。很快JJ對她少了戒心,願意回答她的問題。雖然那位輔導員由於工作的關係,未能協助我們訓練JJ,但是我從她那裡學到,我們應該先成為孩子的玩伴,而非先執意改造他/她。於是日後我們盡量先陪孩子們一起玩,當孩子們玩得高興時候,我們就可諄諄教導。
至於TEACCH,JJ以前去的「早期訓練中心」就是使用這種模式。家長在家裡或許不能自行做評估並設計相關的課程;不過,視覺提示、日程表及流程圖等,都是非常好的工具,我們都經常運用。
所以,上述任何一種訓練都可以,關鍵是能夠把握孩子的心理,以及按著孩子的特質,有智慧地使用這些方法。孩子能接受的,能引導他們學習心的,就是好方法;如果令孩子失敗的經驗積累太多,他們不想學,那就要改變方法了。
Refer:
http://hk.myblog.yahoo.com/mama-tears
是現時已有全面的科學化實證研究,證實能有效改善自閉兒的行為、溝通及人際社交,
有系統的訓練/介入(intervention)方法:
- 應用行為分析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簡稱ABA)
- 地板時間 (Floor Time)
- 結構化訓練法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簡稱TEACCH)
此外,還有下列幾種從上述引伸出來的訓練方法:
- 人際關係療法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
- 早期深度行為干預,又簡稱 Lovaas 早期教學法,發源自ABA
- 語言行為干預 (Verb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發源自ABA。
應用行為分析 (ABA):
是一種密集式的訓練,它應用了心理學的理論,其策略是:按部就班、結構化的教學及評量方法。治療師把每一種學習技能分為多個小步驟,而每一步驟藉由外在刺激或提示來教導。若學生反應正確,則用增強物(reinforcer)來加強鞏固效果。若事先了解何種增強物對孩子有效,則此增強物便可有效的強化此反應(行為)。
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一小步一小步地教導孩子,然後反覆地操練,直到肯定孩子掌握了這種技能後,才學習新的技能;這樣即使是能力很低的孩子也能慢慢學會各種技能,甚至誘發他們的潛能,就像運動員接受密集的訓練後,能做出難以置信的壯舉。但是也有人批評這種方法是把孩子「訓練成機械人」,因為孩子不能明白行為背後的意義,因而只能做出僵硬的、機械式行為,就像受過訓練的動物那樣。
地板時間 (Floortime):
這種治療法據說是針對ABA的弊病而產生,它是以孩子為中心,治療師或家長跟隨孩子的帶領並參與任何孩子感興趣的遊戲(例如年幼孩子的活動大多數坐在地板上進行),然後在遊戲活動中,以鼓勵孩子與治療師或家長互動的方式來教導他/她,同時在訓練中不斷製造變化、驚喜、困難,引導孩子在自由愉快的時光中學習和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進而發展社會交往能力。治療師或家長要積極帶領擴展孩子的活動,使孩子有興趣去打開及結束更多的溝通圈。訓練活動不限於固定的課室,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時段。
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靈活,但由於要不斷按孩子的反應而改變策略,所以對家長或治療師的要求其實更高。
TEACCH:
是一種採用「結構化教學」的方式,強調透過系統化的教學環境、日程及教學程序,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及形象化,並盡量利用視覺提示,幫助自閉症兒童建立個人工作系統和習慣,提升他們的獨立能力以便融入社群。孩子需先接受評估,再根據評估結果去設計相關的課程,主要針對訓練孩子的社交,溝通及適應技能。
這個理論的基礎在於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有很強的視覺分析能力及對結構組織的特強適應,因此訓諫員/治療師便利用自閉症兒童這方面的優點及專長去設計訓練及課程,從而增加孩子的學習能力及認知發展。但也有人批評TEACCH過份結構化,以致自閉症兒童過於專注於日程表,流程圖等。
其實,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點缺點,作為家長,我的看法是最好能海納百川。這兩年我們聘用了ABA治療師,在孩子課餘或假期時加強他們的學習,以及改善行為。ABA對像SS那樣能力比較低的孩子特別有成效,我們很快就能看到他的成績。但是,如果導師只盲目地根據僵化的目標做課程,不能按孩子的成長而調整內容,ABA很快會失去效率。因此我們一直積極跟導師溝通,參與課程設計,好讓孩子們的學習不至於機械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運用ABA的精粹,使孩子們的學習更有效。
幾年前我第一次接觸Floortime方法,當時JJ三歲半,情緒問題使我非常沮喪,我覺得自己無從教她,於是朋友介紹了一位輔導員給我一點意見。JJ本來很抗拒陌生人,可是那位輔導員一到我們家,立刻趴在地板,用跟坐著的JJ一樣的高度,跟著JJ玩;她做什麼,輔導員就跟著做什麼。很快JJ對她少了戒心,願意回答她的問題。雖然那位輔導員由於工作的關係,未能協助我們訓練JJ,但是我從她那裡學到,我們應該先成為孩子的玩伴,而非先執意改造他/她。於是日後我們盡量先陪孩子們一起玩,當孩子們玩得高興時候,我們就可諄諄教導。
至於TEACCH,JJ以前去的「早期訓練中心」就是使用這種模式。家長在家裡或許不能自行做評估並設計相關的課程;不過,視覺提示、日程表及流程圖等,都是非常好的工具,我們都經常運用。
所以,上述任何一種訓練都可以,關鍵是能夠把握孩子的心理,以及按著孩子的特質,有智慧地使用這些方法。孩子能接受的,能引導他們學習心的,就是好方法;如果令孩子失敗的經驗積累太多,他們不想學,那就要改變方法了。
Refer:
http://hk.myblog.yahoo.com/mama-tears
訂閱:
文章 (Atom)